xinde

做一位喜乐的修女

—— ——访台湾仁慈圣母传教会韦微修女

2013-11-11 16:18:57 作者:林林 来源:《信德报》2013年10月24日,38期(总第555期)

    韦微是台湾“仁慈圣母传教会”的修女,至今已携手基督走过了60多个春秋,现任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牧灵神学和教理讲授以及天主教社会思想的教授。

进教经历
    韦微出生于台湾高雄的一个教外家庭, 1960年的暑假,高雄的一位高中生来到韦微的村子里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韦薇和四五十个教外小朋友每天下午带着小板凳,到村子里的一个菜市场去听讲。这样开心地听了一个多月的课,最后还有一个考试,只有成绩好的才有资格回家问父母让不让领洗。韦微是成绩好的孩子之一,当她征求父母的意见时,父母非常支持,因为他们觉得进教是让人为善的,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就这样,韦微和另外二三十个孩子一起接受了洗礼。
    加入教会以后,韦微和其他的小朋友们非常热心,她说:“每天早晨我们一起步行1小时左右的路去教堂参与弥撒,而且为了在领圣体前守空心斋每天都是空腹步行,结束后再走回家吃饭。”

信仰淡漠
    在读高中时,由于功课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叛逆性格,韦微对于参加教会的礼仪渐渐失去了兴趣。本堂神父鼓励她去参加教堂成立的一个“青年会”,当她看到他们不爱读书,神父还常带他们出去玩、吃点心等,她一点也不想去,那时她的一个信念是:“升学至上”。慢慢地她离开了教会,她说:“这时我虽然认同我的基督徒身份,但不再去参加教会的礼仪,信仰热情也奄奄一息了。”

重燃心火
    1970年代,韦修女考上了台北的国立中兴大学的“社工”专业。大一的时候,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学习,使她处处有一种新鲜感,并且常和同学们一起去郊游,观风赏景,游山玩水,快乐非常。但是到了大二的时候,一切的新鲜感过去了,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倦意,此时她想在社会上做一些事情,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于是她通过同学联系到了另外一所学校里的一个“天主教大学同学会”,他们有一个社会服务项目,就是到医院里给病人送书,同学会的成员们搜集一些有意义的书,轮流给病人们送去,也是借着这样的机会来接触和关爱他们,并向他们传福音。韦修女决定试试看,她说:“一方面我想把所学的‘社工’专业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想了解和体验一下百态人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内心的那份喜乐总是表现在她那张笑脸上,同时这份喜乐也感染了很多的病人。当她把快乐和爱心给予别人的时候,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向病人福传时,自己对信仰有了新的审视。她开始参加教堂里的查经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韦修女对圣经和耶稣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她说:“通过学习圣经,我知道了耶稣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一个抽象的观念,而是历史上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奉献和牺牲的生活态度值得我追寻。”圣经上天主对待穷寡妇的献仪给了韦修女很大的启发,天主没有要求她和别人捐一样多,没有拿她的献仪去和别人做一个数量上的对比,天主向她要的就是尽她的力,全部的力,看重的就是她这份纯粹的爱,韦修女说:“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悟到,一方面不要用世间的标准去和别人比赛,更不要用成就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不管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天主就是以他全部的爱来爱你,他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所有’,而是因为我们的‘所是’,这为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释放,也是一个喜乐,更是生命中的一份活力。”从此以后,她不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再追求活在别人的掌声当中,而是死心踏地地投入了信仰生活和服务人群当中。


韦微修女在带领分享活动


主的召叫
    大学毕业以后,韦微在社会上又做了两年的社会服务工作,同时也一直参与教会的服务和活动,周一到周五白天上班,晚上有时候就去参加教会的服务事工,每个周六和周日就去为“青年会”设计一些青少年关心的活动,例如:自我认识,怎样去和父母沟通,与同学的友谊等主题,同时把教会的道理也融合进去。这样两年的时间虽然很累,但她觉得日子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她说:“在服务的过程中我有了一种跟随耶稣、奉献生命、传播福音的渴望。”当然最终踏上圣召之路还是在一次避静当中,天主的恩宠覆盖了她。
    1974年韦修女跟着一位导师做了一次个别辅导式的避静,在避静中她感受到了天主的强烈吸引,她一心渴求相似耶稣,跟随耶稣,愿意终生侍奉耶稣。同时人的本性也让她感觉到了挑战。
    父母由于是教外人,她们对女儿的期待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辉煌的事业,伟大的成就,但做修女这一切都会成为泡影,她说:“想到父母对我的期待,想到他们对我的选择的不能理解,在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张力,既有对父母的心疼,又有对基督的不舍。”但最终对基督的这份爱胜过了对父母的这份情,她说:“有耶稣的爱为我够了,我会为我的父母祈祷。”
    当韦修女把自己做修女的决定告诉给父母时,仿佛掀起了“家庭革命”,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她觉得做修女很可怜,问女儿说:“你老了怎么办?”“做修女,跟随耶稣我觉得是我的幸福,我的一生天主自会照料。”韦修女告诉妈妈。她的父亲更是出人意料,对女儿说:“你一定是受到了教会里的神父、修女的拐骗才有了这样的想法,你太单纯,对这样的选择不太了解,被冲昏头脑了。”“我已大学毕业,而且已有两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了,不会那么容易被拐骗的。我渴望你们祝福我、支持我,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赞成我,我也会走下去的,可能那时就要和你们决裂了。”母亲被如此坚定的话吓倒了,对父亲说:“这个丫头说到就会做到,我们不要太强硬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父亲平静了心情后,对女儿说:“我们各自给两个月的时间考虑,两个月之后再做决定。”两个月后,韦修女坚持她的选择,父母极不情愿,但没有强行阻止。在这个过程中韦修女也受到了很大的感动,她说:“当父母不再阻止我时,我感受到了父母的无私大爱,虽然无法理解女儿的信仰和选择,但他们听到我说:‘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幸福’的时候,在极不理解、不情愿的情况下成全了我。”这就是父母之爱的伟大,也使韦修女对此终生感恩不尽,同时也成为了她圣召之路上的一个动力。

喜乐的魅力
    韦微加入了当地的仁慈圣母传教会,在这里她如鱼得水,来自基督的那份内心的喜乐,成为了她奉献生活的标志。她总是以微笑面对一切,以微笑化解一切,在她的脸上时常挂满着笑容,也正是这份“喜乐”让她父母的态度五年之后,由不情愿转为了认同和支持。
    有一次,韦修女回家探望父母,晚上她在另一间屋子里听到了父母的谈话,母亲说:“咱这个女儿,要钱没钱要家没家,更没人一般人期待的富贵荣华,真是心疼。”父亲说:“虽然看起来她一无所有,但她还是蛮快乐的。”“唉!真不明白,你说她的天主既摸不着又看不到,不知道为什么她却那么死心踏地地跟着他,而且整天还那么快乐。”母亲不解地说。“不管怎么样,只要她快乐,就是我们的幸福。” “是呀,如果我们阻止她的选择,而她活得不幸福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从此之后,父母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韦修女对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没有半句的理论劝说,就这一种发自内心的“喜乐”改变了父母的观念,由此可见奉献生活中的“喜乐”所蕴含的魅力和感染力。教宗方济各10月4日,在亚西西接见加辣隐修院的修女们时说:“当我看到不快乐的修女时,我十分伤心。”只有把整个的心,全部的爱都交给基督的人,才会从心灵的深处流溢出这份具有魅力和感染力的喜乐。


韦微修女(前右一)与同仁及部落原住民


修会生活的挑战
    教宗方济各在亚西西向加辣隐修院的修女们说了另一番珍贵的话语,就是要经营团体生活。教宗解释说:“魔鬼用尽一切手段要拆散你们,但你们要彼此宽恕、互相忍耐,因为团体生活不容易。”“你们要培养彼此的友谊,经营家庭生活和你们之间的爱。修院不是炼狱,而是家庭。修道生活也会碰到一些问题,但就像在家里一样,要用爱寻找解决之道,不要顾此失彼,不要彼此竞争。你们要用心经营团体生活,因为在团体和家庭生活中的,正是那临于团体内的圣神。”
    韦修女说:“对于我来说修会生活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这种团体生活,我在家庭中和父母的沟通非常直接,但来到修会在某些姐妹身上就行不通了,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却得不到好的效果,沟通为我来说成了一种困难。
    其次,韦修女在家庭中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常是围着她的意愿转,过惯了小皇后的生活,她说:“在家的时候,父母常是听我的,然而到了修会里,服从是修女宣发的三圣愿之一,这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放下自己主见的挣扎。但是当我想到耶稣服从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我有了服从的力量。”
    她的导师常常和她说:“修道生活的可贵之处不是我自己来选择跟我个性相投、理念相通、合我心意的人,而是耶稣为我们选择了团体中的每一位,他以什么标准选择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每一个姐妹都是耶稣召叫的,都是耶稣所爱的,在团体中我们不一定活得很成功,然而我们一定能够在其中不断地学习、成长和自我超越,因着基督的大爱,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是可以建立一个爱和包容的团体的。”韦修女说:“我的生活也印证了导师所说的,在团体生活的磨砺中,我得到了成长,视野放宽了,领域扩大了,我更体验到了耶稣说的:‘我来是为给你们更丰富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在超越自我,在挑战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生命的充实和丰富。”

修道生活的重中之重
    韦修女说:“修道生活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相似和爱慕耶稣,这种度好团体生活和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都是相似和爱慕耶稣的具体表现,同样重要的是要在姐妹们和所接触的人身上看到基督,在他们身上去服务基督。”也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位喜乐的修女。

本文标题:做一位喜乐的修女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