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父亲不再来信


2007-11-27 09:10:41 作者:沈亚红 来源:信德报(320期)

  父亲今年87岁,在我从东海之滨舟山群岛调到南京工作后的18年中,常常收到他老人家的来信 。父亲仅读三年私塾,但他勤奋好学能写会算,“字墨”不错。我大哥说:阿爹的字比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哪个都好。
  做事认真是父亲的个性特征之一,它亦体现在写信这件小事上。听母亲说,为了减少“干扰 ”,文化不高的父亲每次都“躲”到楼上去打草稿子,然后读给我母亲听,内容增删后整理成文寄给我。父亲按耶稣的教导做人,特别知足,乐于助人。他在信中说“父母年届耄耋,身体尚称健康,多蒙天主恩佑,还有你们儿女的孝爱敬重,吾甚感欣慰。”这不是客气话更不是套话,是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父亲对晚年生活的有感而发。8年前,当我把当选区人民代表的好消息告诉他时,父亲很高兴并来信鼓励:“要有奉献精神,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当好代表,力求俯仰无愧,望吾儿切记。”在处理人间关系方面父亲曾说:“与人相处要真心、诚心、善心”。“过头饭尚可吃,过头话不可说……海水也有相遇的时候。”
  每每看着父亲工整遒劲的字,读着夹有文言文和家乡俗语的信,心中倍感亲切、自豪和幸福。有同事说“就你有信!”是的,就我有信。在写信逐渐被现代通讯所取代的今天,我们还常写书信乐此不疲。即使信中有些关于家乡经济、社会风貌 、教堂建造等方面的报道已是迟到的消息,我依然挺有兴味地阅读———因为这是父亲来信。
  1996年父亲因脑血栓突然倒下,经医院抢救和我的兄嫂姐弟们的悉心护理,3个月后身体基本恢复了健康,但从给我的信中看得出来,老人家的智力明显不如以往。且不谈语法逻辑,信中错别字随着脑力的递减而递增。到后来,连谴词造句都困难的父亲,写信便成了听写,或者说记录:母亲说一句他写一句。这一字字一句句,寄托着父母对外出子女的思念和牵挂。98年复活节后的一天,我捧着父亲用颤抖的手写就的歪歪斜斜、涂涂改改的三行半字的“信”,尚未拜读已泪洒衣襟。我惊叹于自然规律的力量,真真切切意识到我的父亲确实老了,以后将不再给我写信了,便小心翼翼地如捧弥足珍贵的宝贝,将此信收入来信集,留作永远纪念。
  春节,父亲再次倒下。当我侍候他半月将返宁时,母亲耳语:“你们有工作的人请假不便,下次不提前告诉你了,待你阿爹安息主怀后马上告知,好吗?”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使我和父亲涕泣涟涟。我俯身在父亲脸颊上轻轻一吻。父亲,这是你女儿平生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吻您,它浓缩着女儿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父亲不再来信。他老人家的生命之烛已燃到尽头,将告别他无限眷恋的世界,无限眷恋的家庭。父亲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正直无私的人格力量和恭敬天主的虔诚之心,是赐予我的无价之宝。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与日月同辉!

本文标题:父亲不再来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